作者: 汪彼 2015-07-19 10:58 [查查吧]:ytshengsheng.cn
伴隨索尼A7RII正式登場,相信不少朋友會拿它與佳能5DS、尼康D810進行比較。一個老問題被再次提起:單反好還是索尼微單好,索尼全幅微單能否替代單反?
注:索尼E卡口可換鏡頭相機(Interchangable Lens Camera E-mount,簡稱ILCE)在結構上屬于無反相機。而在國內(nèi),索尼為它注冊了中文商標“微單”,寓意是“體積微小、具有單反畫質”。所以,索尼微單相機是無反相機。
日前,索尼制作了一段概念宣傳視頻,內(nèi)容簡單粗暴:在一片荒漠之中,一塊巨大的玻璃分崩離析、粉身碎骨,搭配的歌詞則是“Release me”(釋放我)。于是,一臺A7II露出真容——換成我們中國式的描述,應該就是“破而后立”吧。
單反、無反何為“反”
單反相機全稱為“單鏡頭反光(Single Lens Reflex)相機”,而無反相機全稱為“無反光鏡(Mirrorless)可換鏡頭相機”。無論是單反還是無反,其中的“反”都指“反光鏡”結構——隨便找一臺單反相機,取下鏡頭,看到里面那塊玻璃了么,那個就是反光鏡。
反光鏡最初的目的是方便取景。早在18世紀中葉,內(nèi)置反光鏡的暗箱就已成為畫家寫生的主要工具。從1884年單反相機誕生到1948年以前,通過反光鏡+毛玻璃的腰平取景器則是單反相機的主要取景方式。到了1949年,蔡司推出的Contax S單反相機具備了反光鏡+五棱鏡結構,第1次實現(xiàn)了眼平正像取景——這也是今天單反相機最主要的取景方式。
伴隨相機操作從全手動到全自動的過渡,反光鏡也承擔起新的作用。首先,早期TTL鏡后測光元件就安放在反光鏡上(后來移至取景器內(nèi))。然后,非常重要的是實現(xiàn)TTL自動對焦功能的重要基礎。今天我們看到的反光鏡實際上是一塊半透半反鏡。通過鏡頭的光線落在反光鏡上,一部分向上90度反射進入取景器,最后到達我們的眼睛;另外一部分穿透反光鏡,經(jīng)過副反光鏡反射到達自動對焦模塊,讓相機實現(xiàn)快速自動對焦。
單反的局限和無反的興起
反光鏡的主要優(yōu)點有二。首先,它讓取景和成像可以共享同一光路,是膠片時代最接近“所見即所得”目標的相機結構。你用單反相機拍照時不會出現(xiàn)忘記摘鏡頭蓋的錯誤;但在用旁軸相機拍照的時候,卻有可能拍到一堆全黑的照片。其次,反光鏡實現(xiàn)了取景、成像、測光、對焦各個模塊獨立工作,減少了拍攝時的延遲。得益于這兩個優(yōu)點,“單反”成為膠片攝影時代最主流的相機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單反”也不例外。它的最主要缺點同樣有兩個:體積和震動——反光鏡本身需要占用一定空間,同時在拍攝照片是反光鏡的起落也會帶來震動和噪音。
除此之外,單反相機還有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對焦誤差。自動對焦模塊實際測量的是通過鏡頭、穿透主反光鏡、經(jīng)副反光鏡反射后的光線,而不是最終落到成像介質上的光線。這就要求整個結構具有很高的精度。生產(chǎn)加工中的誤差,日常使用中的磕碰震動都有可能破壞單反結構的精度。特別是在4000萬、5000萬高像素時代,微小的誤差也會被放大出來。在今天,中高端單反相機普遍加入了AF微調功能,但這只能算是一種補救辦法,治標不治本。
2008年9月,松下DMC-G1的登場拉開了無反時代的序幕。到了2013年10月,索尼全畫幅微單A7、A7R的出現(xiàn),讓無反相機擁有了與高端單反相機相同的畫質基礎。在今天,單反、無反、固定鏡頭相機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三足鼎立的局面。
再見單反,你好微單
從膠片單反到數(shù)碼單反,相機的結構并未發(fā)生太大改變,感光元件只承擔了“成像”一個作用。而在無反相機中,感光元件則身兼多職,不僅手握對焦、測光、成像大權,偶爾也會客串下“快門”的作用。因為功能上“All-in-One”,相機可以更輕薄、更小巧、更便宜。因為沒有反光板,拍攝中就沒有明顯的震動和噪音。因為感光元件直接負責對焦功能,所以高像素下的對焦精度也能得到保證。
這里還要必須提到相位/對比度混合檢測AF技術。在無反相機誕生初期,對焦性能是比較孱弱的,大部分產(chǎn)品只能做到拍攝不拖后腿。距離指哪打哪,運動物體跟蹤拍攝還有不小的距離。從2012年開始,不少無反相機都加入了相位/對比度混合檢測AF技術,也就是通過感光元件上的特殊像素,實現(xiàn)相位檢測對焦,大大提高了對焦速度。 ?
圖說新聞
深圳多個旅游景點發(fā)
深圳有哪些好玩又不
深圳周邊哪些地方可
深圳哪里可以玩漂流
深圳龍華區(qū)2021年暑期
2021第二屆龍崗喜劇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