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頁 | 清明節(jié)專題深圳地圖 | 地圖找房
清明節(jié)專題

深圳地區(qū)的革命史跡

2010-03-26 11:07  [查查吧]  來源:www.ytshengsheng.cn  點擊:

 深圳地區(qū)是廣東省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qū)之一。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樹立了一座座革命的豐碑。現(xiàn)在深圳全市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思月書院”、“陳郁故居”、“中共寶安縣‘一大’紀念館”、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寶行政督導處舊址”、“北撤紀念亭”、“曾生故居”等數(shù)十處革命遺址。這些革命遺址,以及革命先輩們的英勇革命斗爭事跡,無疑是我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好課堂和好教材。


香港罷工工人接待站舊址——思月書院

    思月書院,位于深圳市羅湖區(qū)東門老街,為三開間二進深的土木平房建筑,面積210平方米。該建筑建于清代,原為水貝、湖貝、向西三村張氏族人的宗祠。
       1925年6月19日,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爆發(fā)。凌晨,香港電車工人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中華全國總工會在深圳思月書院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接待站,由中共廣東區(qū)委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梁桂華擔任站長,接待從香港過來的工人,然后分批乘火車回廣州等地。此后,香港罷工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者有近千人。深圳有罷工委員會特派員(先后由梁桂華、鄭南擔任),辦理招待糧食等事。深圳還設有車務科,專理工人免費車票。深圳各商號及各鄉(xiāng)農民備辦茶粥,歡迎工友,尤以農民為踴躍。7月,省港罷工委員會派罷工工人糾察隊和鐵甲車隊進駐深圳,封鎖香港。處在罷工斗爭前沿的深圳地區(qū)黨組織,發(fā)動工農群眾配合封鎖香港,援助罷工,在反帝斗爭中逐步成長。隨著斗爭形勢的發(fā)展,罷工委員會于1926年10月10日宣布取消對香港的封鎖。省港大罷工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帝決心。
      解放前后,思月書院曾改為“中和旅店”。1952年,土地改革后收為公產房。1988年7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因東門老街改造的需要而被拆除。1999年重建于東門老街廣場,大門改為朝北向。


陳郁故居

    陳郁故居,位于深圳市南山區(qū)南山街道南山村,為三開間磚木結構平房。前有院,四周有磚砌圍墻,占地面積約250平方米。該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民國初年重建,1999年再次重修。
       1901年11月11日,陳郁在此出生。在這里度過了幼年、童年,12歲離鄉(xiāng)到香港打工,后到英國“亞洲皇后號”輪船上當海員,參加海員團體“工余樂社”。1922年1月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成為海員工會的骨干分子。192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省港大罷工主要領導人之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和周文雍等人以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為骨干組建廣州工人赤衛(wèi)隊,參與發(fā)動和領導12月11日的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員。起義失敗后轉移到香港。1928年任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兼中華全國海員工會主席,再次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1930年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31年在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后到蘇聯(lián)學習,曾受王明的打擊迫害,直到1940年才恢復工作。建國后,擔任新中國第一任燃料工業(yè)部部長。1957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省長。1966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書記。1968年任廣東省革委會副主任。1974年3月21日,病逝于廣州。陳郁是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深圳人民的驕傲。
     1984年9月,陳郁故居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南山區(qū)委、區(qū)政府撥??钸M行重修,院內添設了陳郁半身銅像,室內為《陳郁生平事跡展》陳列。展覽以陳郁一生所經歷的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為主線,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解放前陳郁的革命活動,包括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以及解放戰(zhàn)爭等內容。第二部分是陳郁起居室的復原,以實物為主。第三部分展現(xiàn)解放后陳郁為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為中國能源工業(yè)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故居現(xiàn)收藏有書信、文件、書籍、家具、照片等館藏文物23件。2000年成立陳郁故居管理處,10月正式對外開放。


中共寶安縣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館

    中共寶安縣第一次代表大會紀念館,位于深圳市寶安區(qū)松崗街道燕川村素白陳公祠,為三開間二進一天井兩廊廡布局。通面闊11.6米,進深18.4米,占地面積213.44平方米。
1928年2月23日,根據(jù)中共廣東省委指示,寶安縣委在周家村召開全縣黨員代表大會,后因該村豪紳地主勢力猖獗,臨時改在燕川村素白陳公祠內舉行。會期1天,到會代表19人,大會主席團包括麥福榮、吳學、麥志興3人。鄭南宣布開會并做黨務報告,省委巡視員阮峙恒做政治報告。大會總結了“四·一二”事變后寶安黨組織在領導農民暴動、為配合廣州起義而攻打深圳、南頭等方面的經驗教訓,決定重新整頓各級黨組織,進一步發(fā)展黨員,加強宣傳工作,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抗租、抗捐、抗稅斗爭。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寶安縣第三屆委員會,鄭大就、麥德明、蔡勵卿、陳義妹等4人為縣委常委??h委書記由省委指派,指派前由鄭南代理。這次大會對于后來寶安地區(qū)的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99年3月,素白陳公祠被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實施修復。2000年10月正式設立紀念館并對外開放。展廳基本陳列為《寶安革命風云錄》,分為“中共寶安縣組織的建立”、“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漲”、“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代會”等四部分。整個展覽通過大量的照片、文物以及油畫和沙盤模型,展現(xiàn)了1924年至1928年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寶安縣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


葉挺東江游擊總指揮部舊址

    葉挺東江游擊總指揮部舊址,位于深圳市羅湖區(qū)東門老街,原為鴻興酒家。該建筑坐西朝東,由一座面闊8.5米、進深10.29米的磚木結構的三層主樓及其西側的面闊4.42米、進深12.05米的二層磚木結構附樓組成,占地面積約240平方米。
       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侵占廣州。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兼第四戰(zhàn)區(qū)司令余漢謀退守粵北,委任譚邃為東江游擊總指揮。譚邃推薦葉挺擔任此職,得到余漢謀的許可。12月,葉挺經香港到寶安縣深圳墟鴻興酒家建立指揮部,設司令部和政治部。在中共東南特委的安排下,葉挺決定以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為指揮部的警衛(wèi)營,并調王作堯領導的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前來,但未能到達。葉挺到達深圳后,立即安定群眾,向國民黨軍的散兵及地方團隊發(fā)出命令,要求他們前來接受指揮。葉挺計劃以游擊隊為核心,發(fā)動群眾,改造其他抗日武裝,在短期內建立一支擁有1萬余人的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部隊。但蔣介石害怕共產黨又在華南建立一支新四軍,嚴令余漢謀撤銷原任命。黨組織為了顧全大局,維護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故派中共東南特委組織部長吳有恒前往深圳做指揮部的善后工作,葉挺離開深圳。東江游擊總指揮部僅存在7天,但它為寶安的抗日救亡運動和東江抗日武裝隊伍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解放后,東江游擊總指揮部舊址成為中國郵電工會深圳委員會辦公場所。1983年5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因東門老街改造的需要而被拆除。


白石龍村營救文化界人士舊址

    白石龍村營救文化界人士舊址,位于深圳市寶安區(qū)龍華街道白石龍村內,現(xiàn)存白石龍教堂。該建筑原為晚清住宅,三開間兩進布局,土木結構,面積76.7平方米。清末民國初改為天主教堂,門額匾書“天主堂”,內部用磚拱結構代替?zhèn)鹘y(tǒng)的木構梁架。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大批國內的著名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香港。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電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廖承志,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搶救出來,轉移到后方安全地帶。廖承志接到指示后立即與張文彬、尹林平等研究部署營救工作。尹林平接受任務后,趕回寶安白石龍,召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領導梁鴻鈞、曾生、王作堯等人布置搶救文化人的工作。為了使搶救工作順利進行,黨組織分別在香港灣仔和寶安白石龍村成立了指揮部,并確定水陸兩路秘密交通線:水路由九龍至西貢從海上到大鵬灣至惠陽,由蔡國梁負責;陸路由九龍至元朗渡深圳河至寶安,由何鼎華負責。1942年1月,營救文化人士工作開始。曾生在白石龍負責接待工作,梁鴻鈞負責部隊的軍事指揮,王作堯負責從港九至游擊區(qū)交通線的警戒和護送工作。在香港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武工隊員、交通員和接待員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斗爭,將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人士,經九龍、元朗,越過日軍封鎖線,從落馬洲經赤尾、梅林,安全撤到寶安羊臺山根據(jù)地,并在白石龍村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總部、天主教堂以及樟坑村等處作短暫停留、休息后,安全護送到解放區(qū)。少數(shù)愛國人士則從九龍西貢半島深涌灣乘船到寶安的沙魚涌登岸,再經田心到惠陽茶園。何香凝、柳亞子等被直接護送到汕尾港,還有10多名文化界人士經長洲島護送到澳門,再轉到大后方。這次秘密大營救共搶救出抗日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屬800余人,還搶救了國民黨軍政官員及其家屬和英美印等籍的國際友人近百人,勝利完成任務,受到中央的表揚,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營救文化界人士舊址中,除白石龍教堂尚保存完好外,余皆殘毀或無存。2005年7月,寶安區(qū)委、區(qū)政府撥??钸M行修繕,并在舊址旁興建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同年9月2日正式開館。紀念館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照片、實物以及影像資料,真實地記錄了羊臺山抗日根據(jù)地軍民在營救文化名人行動中的巨大貢獻。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深圳市龍崗區(qū)葵涌街道土洋村的原天主教堂內。該建筑建于1912年,為中西合璧風格的意大利天主教堂,由主樓、禮拜堂和附屬用房等三部分組成,中間有走廊相通,建筑總面積400平方米。主樓居中,面闊三間,長10.25米,寬10.95米,高10.85米,當心間高三層,其余為二層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主樓東側為單層禮拜堂,長14.87米,寬6.6米,高7米。附屬用房在主樓西側,長9.15米,寬3.55米,高3.35米,是一座兩開間的小平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建筑成為東江縱隊司令部所在地,主樓為曾生、尹林平、王作堯等領導人工作和居住的場所,禮拜堂則作為會議室和作戰(zhàn)室,附屬用房改為工作人員的工作用房。樓房后面的小平地,是小型練兵場。練兵場后側建有一座琉璃正檐八角亭,為解放后人民政府所建的“東江縱隊紀念亭”。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神父撤離土洋村。1942年春,根據(jù)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和有利于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的指揮部由龍華遷到葵涌土洋村該建筑內。土洋村背靠犁壁山,東連大鵬半島,西接鹽田、沙頭角,南瀕大鵬灣,與香港隔海相望,附近的沙魚涌是當時華南的主要交通口岸。1943年12月2日,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正式公開宣布成立,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尹林平,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
        1944年8月,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在該建筑內召開聯(lián)席會議,討論中央關于東江縱隊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指示,分析當時廣東地區(qū)的斗爭形勢,作出6項重要決定:第一,在全省繼續(xù)放手發(fā)動和武裝群眾,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爭,建立根據(jù)地與發(fā)展游擊區(qū);第二,戰(zhàn)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主要打擊方向是日偽軍,同時堅持自衛(wèi)的反磨擦斗爭;第三,東江縱隊建立支隊編制,加強部隊的思想、軍事教育及各項制度建設;第四,普遍建立抗日自衛(wèi)隊與常備隊;第五,恢復和加強地方黨的組織活動;第六,成立珠江三角洲指揮部和中區(qū)指揮部,擴大東江軍政委員會人數(shù)。土洋會議對加強廣東黨組織的建設和軍隊建設,全面發(fā)展廣東的抗日武裝斗爭,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1945年春,東縱司令部由土洋村遷到博羅縣羅浮山。1946年6月30日,根據(jù)黨中央指示,為維護國內和平,東縱(包括珠縱、韓縱、南路、桂東南等部隊的部分骨干)2583人,在沙魚涌分乘美國3艘登陸艇北撤山東煙臺。
        解放后,該舊址一度成為土洋小學校址。1984年9月,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5月,被市委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3月,市、區(qū)、鎮(zhèn)撥專款修復東縱司令部舊址,并在該處設立東縱史跡展覽館。1998年5月,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娟惲蟹譃椤稏|江縱隊史跡展》和復原陳列兩部分。史跡部分通過119件東縱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武器、生活用品等實物以及大量的照片、文獻資料,展示了東江縱隊“南域先鋒”、“海外蜚聲”、“艱苦風范”的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歷程。復原陳列通過曾生司令員當年工作和生活用過的部分實物,再現(xiàn)革命前輩在艱苦的條件下英勇抗日、“為民先鋒。

關于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糾錯有禮 法律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08深圳市百納九洲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0803997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