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健康疾病 > 中藥大全 > 陰陽失調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癥狀

陰陽失調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癥狀

  陰陽失調是什么意思?陰陽失調的癥狀有哪些?下面為大家介紹的還是陰陽失調的幾種癥狀,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陰陽失調,即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xié)調的簡稱,是指在疾病過程中,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邪正之間的斗爭,導致機體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協(xié)調平衡,而出現(xiàn)偏盛、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陰陽在中醫(yī)學中具有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的內涵,而具體落實到人體之陰陽,它們既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又是調節(jié)機體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的主要因素。陰陽雙方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維持其相對平衡、協(xié)調有序,是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都可造成機體陰陽相對平衡、協(xié)調有序狀態(tài)的破壞而形成疾病。所以說,陰陽失調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內在根據(jù),其中陰陽偏盛、偏衰是各種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通過疾病性質的寒熱虛實表現(xiàn)出來。一般說來,邪正盛衰是病證虛實性質的機理,陰陽失調是病證寒熱性質的機理,二者在闡釋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機理時,常相互結合,互為羽翼。

  (一)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過于亢盛的病理狀態(tài),屬于“邪氣盛則實”的實性病機。從感邪性質而論,病邪侵襲人體,多同氣相求,以類相從,陽邪侵犯人體可導致機體陽偏盛,陰邪侵犯人體可導致機體陰偏盛,“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陰陽偏盛必然導致機體寒熱變化。由于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一方偏盛必然制約另一方使之虛衰,陽偏盛傷陰可致陽盛兼陰虛,進而發(fā)展為陰虛病變;陰偏盛傷陽可致陰盛兼陽虛,進而發(fā)展為陽虛病變。因此,“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陰陽偏盛病理變化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1.陽偏盛

  陽偏盛,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陽氣病理性偏盛,機能亢奮,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于感受陽熱邪氣,或雖外感陰邪,但從陽化熱;或由于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因痰濕、瘀血、食積等郁久化熱所導致。“陽勝則熱”,故陽偏盛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臨床表現(xiàn)以熱、動、燥為其特征。熱即熱象,如發(fā)熱、面赤、目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動即躁動不寧,如煩躁、發(fā)狂,或出血等;燥即干燥,如口渴、尿少、便干等。“陽勝則陰病”,即陽熱亢盛進一步發(fā)展必然耗傷陰液,疾病則從實熱證轉化為實熱兼陰虧證或虛熱證。

  2.陰偏盛

  陰偏盛,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陰氣病理性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產(chǎn)熱不足,以及陰寒性病理產(chǎn)物積聚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于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之物,寒滯中陽,遏抑陽氣溫煦作用的發(fā)揮,從而導致陽不制陰,陰寒內盛。“陰勝則寒”,故陰偏盛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臨床表現(xiàn)以寒、靜、濕為其特征。寒即寒象,如惡寒肢冷、面色蒼白、脘腹冷痛、舌淡、脈遲等;靜即沉靜少動、靜臥等;濕指水液代謝障礙所致的水濕留滯癥狀,如泄瀉、水腫、痰液清稀、帶下清稀、小便清長等。“陰勝則陽病”,即陰寒偏盛進一步發(fā)展必然損傷陽氣,疾病則從實寒證轉化為實寒兼陽虛證或虛寒證。

  (二)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某一方虛衰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屬于 “精氣奪則虛”的虛性病機。由于陰陽雙方存在著對立制約的關系,因此當陰或陽一方虛衰時,必然不能制約另一方而導致對方的相對偏盛,從而形成“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的病理變化。

  1.陽偏衰

  陽偏衰,即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緩慢,產(chǎn)熱不足的病理狀[FS:PAGE]態(tài)。多由于久病耗傷陽氣,或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調養(yǎng),或飲食勞倦損傷等所致。“陽虛則寒”,陽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陽氣偏衰時,突出地表現(xiàn)為溫煦、氣化、推動、興奮功能的減退。一方面陽虛溫煦作用減弱,氣化功能減退,產(chǎn)熱減少則見寒象,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白光白、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舌淡等;另一方面,陽虛推動無力,臟腑經(jīng)絡等功能減弱,血和津液運行遲緩,加之失于溫通氣化,則更易使血液凝滯,脈絡蜷縮,脈搏跳動微弱或沉遲無力,或津液停聚不能氣化而成水濕痰飲;陽虛興奮作用減弱,則見精神不振、喜靜踡臥之象。陽氣不足,可發(fā)于五臟六腑,但以心、脾、腎三臟為多見,其中尤以腎陽不足為最。因為腎陽為人身諸陽之本,故腎陽虛衰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陽虛則寒與陰勝則寒,盡管在病機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其病理特點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陽虛為主,虛而有寒;后者則是以陰盛為主的實寒證,虛象不明顯。

  2.陰偏衰

  陰偏衰,即陰虛,是指機體陰液不足,陰不制陽,導致陽氣相對偏旺,機能活動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于素體陰虛;或外感陽熱病邪,邪退陰傷;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久病耗傷陰液;或津血流失過多;或過食燥熱之品,日久傷陰等所致。“陰虛則熱”,陰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精、血、津液等物質虧損,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陰液不足時,主要表現(xiàn)為陰的制陽、滋潤和寧靜作用減退。陰虛制約陽熱作用低下,則陽氣相對亢奮,而見虛熱表現(xiàn),如低熱、五心煩熱或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陰虛滋潤作用減退,臟腑官竅、形體組織失于潤養(yǎng),則見干燥的征象,如口燥咽干、小便短少、大便燥結等;陰虛寧靜功能不足,陽氣偏亢,則人體出現(xiàn)虛性興奮現(xiàn)象,如心煩、失眠等。

  臨床上陰虛不能制陽,陽氣相對偏盛,可導致陰虛內熱、陰虛火旺、陰虛陽亢等不同的表現(xiàn)。陰虛內熱之熱象,多以全身性虛熱為主,如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shù)等;陰虛火旺,多以局部癥狀為主,如咽干疼痛、牙齦腫痛、顴紅升火、咯血或痰中帶血等;陰虛陽亢,多見陽氣升騰太過之象,如頭痛眩暈、耳鳴等。 陰液不足,可發(fā)于五臟六腑,但以肺、肝、腎三臟為多見。由于腎陰為人身諸陰之本,故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陰虛則熱與陽勝則熱,雖然在病機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其病理特點各不相同。前者是以陰虛為主,虛而有熱;后者則是以陽盛為主的實熱證,虛象不明顯。

免責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返回查查吧首頁,查看更多>>
提示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優(yōu)惠商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