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

作者: 廖武刑  2017-11-07 11:17 [查查吧]:www.ytshengsheng.cn

  暴雨天給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駕車出行更是應該格外小心,那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相關內容。

  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

  1、慢過深水快過沙,涉水行車的時候一定要慢。即使水淹過了排氣管,只要保持低檔位高轉速的行駛車輛亦不會熄火,但是如果你沖水的話很有可能導致車頭的前方排氣孔進水,進而導致車輛熄火。

  2、不要亂開雙閃燈,因為雙閃開啟后轉向燈就無效了,這時候轉彎的話后方車輛無法及時的了解你的意圖,很容易發(fā)生事故。

  3、輪胎在瀝青路面的抓地力要比在水泥路面好些,而在鋪地磚的路面上則最容易打滑。因此下雨天開車要適當降低車速,盡量使用二或三擋,一定要降低車速行駛,避免緊急剎車。

  低速行駛有反應的時間,而避免急剎車是為了防止剎車片和剎車碟之間形成水膜,而導致剎車打滑甚至發(fā)生側滑,這種情況要已檔位和油門來控制車速,時速最好不超過30公里或40公里。

  4、在轉彎時,應當緩踩剎車,以防輪胎抱死而造成車輛側滑。如遇到前輪側滑,應將方向朝側滑的相反方向糾正。若后輪側滑,要將方向朝側滑的一側糾正,切不可打反方向。

  5、如果不幸在鄉(xiāng)間道路上陷入泥坑,可以掛上一擋或倒擋,并試探性地緩踩油門,當汽車能前行或者后退時,要保持加速踏板位置不變,低速開出泥濘路段。

  如果車輛無法前后移動,可以在驅動輪前后墊石塊、磚頭、木板或樹枝等,以增加車輪與泥地之間的附著力,使汽車平穩(wěn)開出泥坑。

  6、如果涉水深度超過發(fā)動機艙蓋,建議不要再行駛,立即熄火停車。否則容易發(fā)生“氣門頂”。如果過水時熄火,千萬不要嘗試再打火啟動。

  7、見到積水處不要左閃右避。看到水就閃,或者馬上踩剎車放慢速度,這是一般人的通病。實際上這兩種方法都非常危險。左閃右避反而容易使后面司機誤解、造成意外。

  8、雨天駕車不要降低胎壓。有人根據經驗,在雨天行車前放掉輪胎內一部分空氣,使輪胎變扁,以增大接觸面、增加摩擦力、防止滑胎。但這種做法不可取,減少輪胎內的氣體以增加摩擦系數(shù)的方法十分有限。

  汽車在雨中剎車時,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壓強把輪胎與路面間的雨水排開,讓汽車停穩(wěn)。而輪胎觸地面積變大,對地面單位面積的壓強減小,剎車時力量減弱,不能很快將輪胎與地面間的雨水排出,致使滑行距離變長。

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

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

  9、對于未知水深的路段,下車巡視或者等待。水深超過排氣管,容易造成滅車。水深超過保險杠,容易從空濾、進氣口進水。對于未知水深的路段,最好下車巡視或者等待,以免造成發(fā)動機進水熄火,反而欲速不達。

  10、暴雨天行車時要打開前霧燈和后霧燈,因為前霧燈的燈光發(fā)散卻不會耀眼,可以很好的警示前方和后方車輛注意避讓。

  11、下雨時視線會受到影響,尤其是下暴雨時雨刷器不能有效地刮凈擋風玻璃上的雨水,令駕駛者眼前模糊不清。由于氣溫會低于車內,會導致前擋風玻璃起霧影響駕駛者的視線,可以開啟空調、冷氣、后擋風玻璃加熱器吹散霧氣。

  12、雨天行車要注意文明,在經過水灣或者路上有行人的時候一定要減速行駛,以免濺起水花弄濕路人的衣服。

  13、在下雨天里,道路的積水往往掩蓋路面上的坑洞,如果貿然駛過,不僅有水漫進排氣管的危險,輪胎也可能被坑中的異物扎破。

  因此,應先停車查看積水的深度,如果超過排氣管高度就要繞道了。如水深只淹著小半個輪胎,可以掛一擋,穩(wěn)住油門,低速直行,一氣通過。切不可中途停車、換擋或急轉方向,防止因操作失誤而導致車輛熄火、發(fā)動機損壞。

  14、如果涉水深度超過前保險杠,行車時應該多警惕。檢查時如果發(fā)現(xiàn)空濾潮濕或者進水,應該趕快停車檢查,避免發(fā)動機進水。

  15、不要高速過水溝、水坑。這樣會產生飛濺,導致實際涉水深度加大,容易造成發(fā)動機進水。

  16、在下雨初時,尤其下毛毛雨不久,路面灰塵及沙土還沒有被完全沖洗干凈,吸了水分的沙土就變?yōu)轲ね?,非常容易滑胎,行車時應該注意。待到雨下過一陣,沙土被完全沖洗掉,路況會好一些。

  17、雨天停車時不要關閉發(fā)動機。雖然有發(fā)動機蓋防雨,但難免留有空隙及地面濺起的水花淋濕點火系統(tǒng),造成雨后發(fā)動機無法啟動。

  18、涉水行車后應當即使踩點剎車,使得通風盤內得積水干燥掉,否則盤體生銹或者因為有水降低剎車能力。

  以上就是關于暴雨天行車注意事項有哪些的全部內容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