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產前預兆有哪些 臨產前需準備什么

作者: 余或  2014-12-24 11:11 [查查吧]:www.ytshengsheng.cn

  孕婦產前預兆有哪些?

  正常情況下,孕晚期見紅是臨產的征兆,即子宮收縮,寶寶的頭開始下墜入盆,胎膜和子宮壁逐漸分離摩擦就會引起血管破裂而出血,俗稱見紅。當然產前也不只是這么一個征兆,還有很多,孕媽媽一定清楚知道自己是不是要生產了,這樣才能為臨產做好準備。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臨產前需準備什么。

  孕婦產前征兆有哪些?

  1、胎動異常

  懷孕后期因為胎兒成長迅速,羊水減少,胎兒可以活動的空間相對減少了,所以胎動也會明顯地減少。胎動次數多少才算是安全呢?目前尚無定論,因為胎動的 次數因人而異,而且每個母親的主觀感受也不同。研究顯示,平均每天要花2.7小時才會感受到10次的胎動。因此就有專家提議,只要在2小時內感受到10次 的胎動,就可以放寬心。或每天固定一個時段數1小時,如果胎動次數都在平均值內就可以放心。反之,如果胎動的次數明顯地增加或減少50%以上,應盡快就醫(yī) 檢查。

  2、輕松感

  上腹部的壓迫減輕了,這是因為胎兒頭部降入骨盆腔的關系,所以感覺呼吸變得順暢了,同時飲食的不適也改善了。多數的初產婦(第一胎)會在36— 38周之間感受到這個變化,而經產婦 (非第一胎)則不一定。此時可以開始注意見紅、破水或是陣痛的到來。

  3、見紅或出血

  這是子宮頸變薄、變軟后產生的有黏性的血性分泌物,呈粉紅或暗紅色,若出血量少,肖不需入院,繼續(xù)觀察即可。根據統(tǒng)計,見紅后的1周內都會開始陣痛。

  4、破水

  這是包圍胎兒及羊水的胎膜破裂所致。羊水是無色、清澈、帶有腥味的液體,會持續(xù)不自主地從陰道流出。尿液則是清澈、淡褐色、具有騷味的液體,這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若發(fā)現破水應迅速就醫(yī),此時會建議入院待產。然后視子宮收縮的情況給予適度處置。

  5、陣痛

  其實,并非每次都可以很容易區(qū)別假性陣痛和真實的陣痛。”痛”是因為子宮強力的收縮造成暫時性的缺氧而引發(fā)疼痛因子的釋放,通常產婦的感受是腹痛、腰酸或背痛。

  陣痛時整個腹部變得很硬,不痛時則很軟。真正的陣痛是規(guī)律性的而且是越來越密集的,起初可能是每10分鐘會收縮1次,每次持續(xù)10—30秒。隨著產程 的進展,收縮變成每3— 4分鐘就有1次,每1次持續(xù)30—60秒。收縮的強度和持續(xù)的時間不會因按摩、走動、臥床或藥物的影響而減輕。最重要的是子宮頸會變薄而且有效地擴張。

  溫馨提示:假性陣痛剛好與上述相反,子宮收縮不規(guī)則(間隔10—30分鐘不等),下腹有輕微的疼痛,經按摩、走動可以緩解,對子宮頸的擴張毫無幫助。 通常此時醫(yī)生會先內診,評估子宮頸的狀況,若還是很厚且未擴張則會建議產婦回家等待,堅持注意胎動,再看陣痛的情況,若有破水或出血量增加時再復診。

  臨產前需準備什么?

  1、首先要準備好媽媽用的東西:

  1)哺乳型的胸罩,哺乳的時候方便,尺碼要比你平時的大一些。

  2)一次性的紙尿褲,是要用于產后墊在下身,面的。

  3)吸奶器,這是必備的,對于初期流不出奶汁是很有幫助的。

  4)洗漱工具、衛(wèi)生紙、拖鞋。

  5)出院時要用到的遮風的帽子。

  2、要準備好的嬰兒吃的東西:

  1)奶瓶,最好準備兩個,一個喂奶用一個喂水用,冬天可用保溫的奶瓶,剛出生的嬰兒,奶嘴要用一字孔的,才不會嗆到孩子,奶瓶一定要用有刻度的,這樣你才能掌握好每次的喂奶量。

  2)有母乳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沒有母乳或者母乳不夠就要用到奶粉了,這個應該大家都懂的,初生嬰兒當然要用0~6個月階段的奶粉。

  3、嬰兒穿的東西:

  1)孩子出生后無論是在夏天還是冬天都要給孩子戴上帽子,這樣才能遮住鹵門不受風寒。

  2)初生嬰兒皮膚細嫩,應給孩子選用純棉的寶寶衫,最好選用方便穿脫的純棉衣服。

  4、嬰兒要用的東西:

  1)純棉的毛巾和浴巾,,孩子洗澡時用的。

  2)紙尿褲, 但是建議盡量不使用紙尿褲,如果有足夠的人手還是使用純棉的尿布最好,可以預防初生兒起皮疹。

  3)嬰兒洗澡用的沐浴露,以及洗完澡后要用到的潤膚露。

  4)抽取式的衛(wèi)生紙或者濕巾,在醫(yī)院不像在家里方便的情況下會大派用場。

  以上就是關于孕婦產前預兆有哪些,臨產前需準備什么的介紹,各位孕媽媽你們都了解了嗎?特別是孕晚期的媽媽們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為生產做好準備!

相關熱詞搜索: 分娩期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